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 / 军事评论 / 正文

俄罗斯民众为何力挺普京:大国意识根深蒂固

2015-02-27 13:07:04 作者: 王建华 张玥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这种以“国”为本高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使俄罗斯人最痛恨外国势力迫使他们屈服,外部压力越大,反弹力度越大。权威民调显示,俄罗斯民众渴望权威,希望“铁腕人物”出现。对于有志于“重振大国雄风”的普京来说,这种民族文化就成了取之不竭的发展动力和获取合法执政基础的源泉.

以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为转折点,乌克兰危机的主线由内部的“东向”和“西向”之争转变为俄罗斯与欧美之间的地缘政治争夺。随着乌克兰危机日益加剧,西方对俄罗斯接连实施制裁。油价暴跌、西方制裁的双重打压,使本来就有结构缺陷的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下,西方舆论倾向于认为,制裁和经济状况的恶化会使民众将不满转嫁到普京身上,甚至有媒体作出了“2015年普京将下台”的预测。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各种民调显示,普京的支持率不降反升,整个社会也并没有因为卢布贬值和经济状况恶化而出现恐慌局面,这让习惯于用现实主义思维分析问题的一些媒体感到困惑不解。显然,对于这种现象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进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所说,“理智理解不了俄罗斯,一般的标准也衡量不了俄罗斯”,因此有必要从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当中去探究原因。

俄罗斯一名外交消息人士11日表示,俄罗斯、乌克兰、法国和德国的领导人有70%的可能,在明斯克会议上就乌克兰危机达成协议。但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言人则指出,此次会议只是为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丝希望,仅此而已”。图为普京、奥朗德、默克尔、波罗申科在明斯克会面。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在俄罗斯当前的危机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维系着这个处于困境中的国家,这就是蕴含在俄罗斯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大国意识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民族主义。

“一个国家一旦辉煌过,就不再甘于寂寞。”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会铸就一个民族永久的心理优越感,并成为其稳定的心理结构。俄罗斯历史上伊凡雷帝开疆拓土的盖世之功、彼得大帝东征西讨的赫赫战果、斯大林挫败德国法西斯的丰功伟绩,都让俄罗斯尽享了大国的荣耀和自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虽然衰落了,但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大国心态从未减弱。这种强烈的大国意识使俄罗斯人在思考国际问题时往往不仅仅基于现实主义的角度,有时情绪性的因素甚至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在敏感时期和紧急关头,他们会把捍卫大国地位和大国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为此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也在所不惜。

这种以“国”为本高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使俄罗斯人最痛恨外国势力迫使他们屈服,外部压力越大,反弹力度越大。西方从外部的打压只会让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水涨船高,并动员其与政府“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更何况,收复克里米亚,恢复曾经有过的东西,本身就是维护大国尊严的重要象征,普京也因此成了“万众景仰的民族英雄”。俄主流媒体称:“我们收获了国家征服和政治胜利的果实,也明白俄罗斯经济和俄罗斯民众必须和总统一起承担代价”,这可以看作俄罗斯大部分民众心声的表露。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决定了俄罗斯民众在面对西方打压下不会妥协甚至不会寻求变通,其领导人必须能够让民众感到自己的国家有能力抗击外部的打压,大国地位必须得到尊重。普京不畏强权、敢于抗硬的铁汉形象则充分满足了俄罗斯民族的这一心理需求,支持普京就是不向西方屈服,就是维护俄罗斯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俄罗斯民众力挺的不仅仅是普京本身,更是一个大国尊严的化身。

另外,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具有悠久浓厚的权力崇拜传统,权威主义始终是贯穿俄罗斯政治的一条主线。在俄罗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上的集权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经过千百年的强力维护和灌输,使俄罗斯民众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领袖的服膺和对权力的依赖心理。权威民调显示,俄罗斯民众渴望权威,希望“铁腕人物”出现。对于有志于“重振大国雄风”的普京来说,这种民族文化就成了取之不竭的发展动力和获取合法执政基础的源泉,也是对内凝聚人心战胜艰难困苦、对外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的重要软实力。加之普京的治国理念和一系列战略举措十分契合俄罗斯的民族心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普京就是俄罗斯,俄罗斯就是普京”表示认同。

正因如此,1月23日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才有底气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讲出下面一番话来,“西方国家不要幻想推翻现任总统普京”,“俄罗斯宁可吃得少些,用电省些,也决不会屈服于外部的压力,放弃自己的的领袖,决不!”

(作者单位: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责任编辑:齐鲁青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