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新疆建设兵团:新兵饿的开小差女兵不敢下车

2015-01-04 14:22:00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乎每个人都会默诵这首当年王震将军的诗词。其中所说正是他们自己的历史。

资料图:建设兵团在巡逻。

1949年2月,原解放军359旅在陕西改编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也就是后来的“步兵五师”。次年,部队向西开拔,沿古丝绸之路进军新疆,进驻南疆腹地阿克苏,拉开了屯垦塔里木的序幕。

1953年6月,新疆军区奉西北军区转中央军委的命令,步兵第五师在阿克苏地区就地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从此,农一师人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在“无缰之马”的塔里木河上游两岸,开始他们新的奋斗史。

如今,他们的目标就是这座叫做阿拉尔的城市。

王震没留老部队

新疆解放后,全疆部队约有20万之众,毛泽东命令部队自给自足。1952年2月1日,毛主席再次明确要求“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次年3月,部队组成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

部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生产,老人们记得,曾经“八一节开会只能两个人匀一套衣服穿”,“用手拾粪,老乡见了我们都掩鼻而去”。两个人看管40亩地,因为没裤子穿,腿上爬满了蚊子苍蝇,血肉溃烂。

84岁的农一师司法局原局长杨飞鹏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那时他们的房子不能占地,就挖地窝子;没有油和柴,就用盐水凑合着包谷面吃,冬季还要从外地运大白菜和萝卜。

“八千湘女上天山”也不是孤例。1952年一批女兵从山东来到阿拉尔,乘坐大马车从阿克苏过来后,突然从地窝子里冒出来一大群战士。女兵们见此情景说啥也不下车。就在那一年,女兵们有了军籍。

每个队伍驻地附近都竖着很高的旗子,以指示方位,因为往往有战士晚上出来撒尿,一回头就找不到自己住的地窝子了。

那时从阿拉尔附近的塔里木河到阿克苏要走两天,一个团有一辆汽车就不错了。83岁的农一师运输公司原副经理李清池记得,他们的司务长去阿克苏买给养,舍不得坐汽车,用汽车运了粮食,自己走回阿拉尔。

1954年10月7日,10万官兵正式就地转业,与新疆军区22兵团全部、三区革命军改编的五军大部,合并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当时新疆12个国防师在中央命令中只能保留一个,人们大多认为非步兵五师莫属——它是王震带出来的老部队。

结果,步兵五师列入改编程序,成为生产建设第一师,“就意味着凡事都要第一”:整编排第一,以后生产要第一,其他工作也要争创第一。

根据兵团统一要求,一师保持解放军的整套政治机构和制度,并实行工农兵学商统筹兼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思路。因为兵团的特殊体制,平战结合、寓兵于农的体制也被迅速贯彻,他们的使命是“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

第一师屯驻最艰苦的南疆腹地阿克苏,东及库尔勒,西顾喀什,南卫和田,北援伊犁。

塔里木浩瀚无垠的沙海,寸草不生的戈壁,干旱少雨的气候,罕见的沙尘风暴,都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地带典型的地理气候特征,人们能在这里顺利生存吗?

1956年李清池结婚,尽管那时候他们大多还用“三件宝”——扁担、筐子、坎土曼。但三年前一团已经有了唯一一台从苏联进口的拖拉机。

结婚时,团长拿了个空烟盒,在背面写上:同意你们结婚。到现在老两口都没有结婚证。

83岁的农一师防疫站原站长张寿芝记得,1957年塔里木河只有一个老乡,一间土房子,一条木船。那时部队已开始叫农一师了,人们渡过塔里木河,准备开发塔里木盆地。

来自人口大省的青年被驻疆部队招到了新疆。1958年,19岁的支边青年尹尚荣已经在新疆干了两年,“开发建设乌鲁木齐”。这一年,他被调到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当时他们听说阿克苏“好得很”,“鸡蛋多”。

来了一看,“扯淡”。

两年前,解放军驻新疆部队派人来到尹尚荣的家乡河南招兵。17岁的尹尚荣不知道自己够不够条件,忐忑地问:“像我这一号的,你们要不要?”“有多少要多少!你想干啥活?”“我想开拖拉机,听说新疆有拖拉机?”“没问题!”

冬天来了,尹尚荣们“冻得手指头都缩了回去”。很快有人私下离开,原因是“找吃的”。但尹尚荣知道,茫茫戈壁滩上,会冻死人。

在一个又一个工地上,尹尚荣逐渐消磨了返乡的心思。

50年代末大饥荒时,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张仲瀚听说内地粮食短缺,命令把河南这批支边青年的家属带到新疆。

责任编辑:瓶子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