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 / 国际军情 / 正文

大国之翼:空军运输航空兵忠诚履行新世纪使命

2014-11-09 23:39:17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这是一张曾在网上流传、感动亿万民众的照片。

2011年3月,北京某军用机场,41岁的中国工人冯克荣,亲吻大地,长跪不起。他的身后,是一架刚刚从万里之外的利比亚接他回到祖国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这张照片,被网友称为“从利比亚撤出中国公民最动人一幕”。

照片的主角是这位同胞,而那次跨国救援的主角,则是这架飞机所在的部队——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

鹏飞万里,蓝天作证。从中俄联演首次实现跨国兵力空中投送,到第一时间将国家救援力量运往汶川地震灾区;从去年跨越欧亚大陆飞向利比亚,到今年运送神舟九号飞船……该团运输机如鲲鹏展翅,铁翼凌云,一路奋飞,次次凯旋。

飞遍神州,飞向海外,八千里路云和月。许多精彩的故事,汇聚成一曲激荡长空的英雄赞歌。

纵横四海,我军战略投送的“空中先锋队”

2007年8月17日,俄罗斯乌拉尔山南麓。

中俄“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拉开帷幕,该团飞越2700公里的国际航线,首次引领我战斗机群出境参演,首次向境外空运70%以上的我军参演兵力和500多吨的装备物资。

演习中,中俄双方运输航空兵有一项共同的任务:以1分钟的间隔跟进起飞,向战场空投伞兵和战车。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考验。”带队参演的时任该团团长胡纪峰回忆说,联演正式开始时,俄方要求中方运输机与俄方同机型运输机组成空中编队,在各自机长的带领下,突破复杂气象,准点到达目标上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空投。

“十几架飞机在空中飞行,像一个铁翼方阵,我方飞机夹在中间,容不得丝毫闪失。”该团领航员厉剑记得:为了保持间隔距离高度,他手持标尺、眼盯仪表,风速、风向、高度、距离……瞬息万变的数据,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判明,对飞行姿态及时调整。

飞机在雷电闪烁的积雨云中编队行进,上下颠簸,忽高忽低。最终,数百名伞兵成功空降,20余辆战车准点准时投下,我方飞行员一气呵成,分秒不差!

鲲鹏展翅扬威异国天空,是因为在祖国的怀抱中接受过风暴的洗礼。

2005年,该团在胶东半岛上空的空投,是更为惊险的一幕。

这年8月24日,中俄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那天,琅琊台古战场上空乌云密布,云底高度只有300米。这意味着,运输机必须在云层之上,准确地将伞兵空投在方圆1公里的着陆场。

一面是山峰,一面是大海。稍有误差,后果不堪设想。该团各机组精确推算空投时机。“可以空投!”一声令下,伞兵部队鱼贯出舱,一头扎进茫茫云海……

地面,只闻飞机轰鸣,不见伞兵身影,中俄将领翘首观望。突然,乌云密布的天空上盛开朵朵白莲,伞兵集群破云而出!

结果,全部伞兵准确着陆,散布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还是在2007年乌拉尔山这次演习中,该团大型运输机编队,与俄军运输机一起空投重型装备。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飞在前面的俄军飞机投下伞兵战车,却落在中方空投点上。此时,中方机群距俄军机群只有一分半钟的航程,按照原计划空投,就可能砸上俄方战车!

万分危急!该团机群重新调整投放点。一声令下,空投物资以小于半径75米的误差,几乎呈一条直线飘然落地。

观摩台上,中俄两国将领齐声喝彩!

穿云破雾,国家紧急救援的“空中突击队”

“5·12”,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4年前的那天,四川汶川突发特大地震。该团全部飞机投入救灾,承担了全军55%的空运量和70%的空投量。

邱德甫机组第一时间从驻地机场飞赴北京,连夜将242名国家地震救援队队员和33吨特种装备火速运到灾区。从那一刻起,他们星夜兼程,往返飞行,在长空筑就一条“生命通道”。

“清平磷矿5000多名群众被困,断水断粮60个小时,马上空投救援!”15日凌晨1时,3天来只睡了6个小时的邱德甫机组,再次接到指挥部的指示。

“接到命令,困意全无,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快!快!快!”邱德甫回忆说,清平磷矿地处山谷,航路复杂,空投点在半山腰,两侧10公里内有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

在高山峡谷间半夜空投,如履薄冰,稍有闪失就会机毁人亡。最初拿到航拍地图时,邱德甫纳闷,怎么没有地标,连个村庄、公路都没有?指挥部回话:“都被地震毁坏了。”

“这个时候,哪怕多装一瓶矿泉水、一包饼干,或许就能多救一条人命。”邱德甫痛下决心,又多装了两吨货物。

飞机加重,机动性降低,无疑又增加了任务难度。凌晨2时,天空漆黑一片,机组驾机升空。“高度4800、4700、4600……”飞机贴着山尖飞行,高度表发出刺耳的报警声。

地面山崩地裂,空中寒风呼啸。此时,邱德甫心里明白,飞机下降一米,危险就会增加一分,但空投准确度也能提高一分。他毅然要求机组密切配合,操纵飞机继续下降,直到距离地面只有600米时,才将物资投向目标点。

空投成功,被困群众全部得救!

又是一次生死考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急需开辟空中通道运送物资和抢救伤员,该团8架运输机受命出征。

玉树巴塘机场海拔高度接近4000米,刚运行1年,只能容纳3架飞机同时起降。这个机场,还被飞行员们称为“死胡同”——它三面环山,跑道对着悬崖,而且当地天气说变就变,强气流、风切变难以预测。

天寒地冻,云雾茫茫。丁毅机组爬升到一万多米时,还没飞出云海。

高度每升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此时,飞机座舱里伸手不见五指,只有红色的结冰信号灯不停闪亮。

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又从前方传来:玉树巴塘机场没有夜航灯光设备,不具备夜间开放条件。灾情如火,不容犹豫,机组依靠临时布设的两条简易跑道灯,穿越峡谷,一次着陆成功!

落地开舱,欢呼的声浪扑面而来!

据统计,玉树救灾,该团飞行人员每天飞行和占场时间平均达18小时,机务人员每天工作达20小时以上。

责任编辑:旺旺
来源: 中国空军网
1 2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