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军事 / 军事历史 / 正文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悲剧人生

2011-11-11 10:25:24 作者: 王 波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罗伯特•奥本海默是上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原子物理学家。由于他是美国研制原子弹计划--“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人,因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他是美国“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人

    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德裔犹太人,开了一个很大的纺织厂,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画家,她一直鼓励奥本海默接触艺术和文学,但不幸的是,她在奥本海默才9岁时,就去世了。
    奥本海默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成绩一向都很好。1925年,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而且是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毕的业,他的父亲很高兴,送给了他一艘三十英尺长的帆船。
    不久,奥本海默去到英国,进入剑桥大学继续深造。他本打算跟随拉塞福教授,从事实验物理的研究,但拉塞福却不愿收他这个学生。这时,他又迷上了量子力学,并加入了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他又转到了德国的哥廷大学,跟随玻恩教授研究量子力学。一年以后,他取得了博士学位。据说,他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在座的评审教授,竟无一人敢发表与之相左的意见。
    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了美国,就在他意气风发,准备大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却因感染了肺结核,不得不在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镇附近的一个农场养了一年多的病。
    再后来,奥本海默被柏克莱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为教授。那个时候,他的烟瘾很大,即使是上课,烟斗也是片刻不离嘴,又经常咳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他从不看报纸,也不听收音机,对政治缺乏兴趣。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到基本粒子。他不仅口才很好,又长于组织管理,精通八种语言,尤爱读梵文的《薄伽梵歌》等经典。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他开始对共产主义理论发生了兴趣。1936年,奥本海默曾追求过一位名叫珍•泰特洛克的女学生,她是一名美国共产党员,但两人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  
    1937年,奥本海默的父亲去世了,为他留下大约30万美元的遗产。这一大笔钱十之七八被他花在了对西班牙反法西斯的国际纵队的资助上。当时,美国的一些左翼组织,如果要举行什么活动,缺少经费,只要找到他,他都会慷慨解囊。
    1940年,他跟生物学家凯塞琳•哈利生结了婚,凯塞琳也是一个左翼分子。
    1942年,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主任,这个实验室是美国军方专门用以研制原子弹的核心部门。
    当年,能够如此迅速地将刚在实验室里发现的原子裂变现象,应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包括向以“和平主义者”自称的爱因斯坦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的动机,主要是由于种种迹象表明,纳粹德国也在加紧研制这种武器,从而形成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严重威胁,但也并不排除奥本海默曾提及的其他原因,如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以及对于原子科学的技术应用的好奇和冒险意识等等。然而,要把原子核裂变所提供的理论上的可能性,真正变成原子武器,其间所须克服的理论、方法、材料、技术工艺种种难题,都无疑是对人类才智的极大挑战。
    直接参与了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有先后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费米、贝特、弗兰克、劳伦斯、塞格雷和阿尔瓦雷斯等人,而作为他们的领导人的奥本海默之所以能担此重任,除了他广博的知识外,其组织管理能力,尤为五角大楼所看中。

                          他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奥本海默在短短的三年里,就把数千人的聪明才智,凝聚在这个几乎是白手起家、耗费巨大,而又空前复杂的科技工程中,最终变成了三一实验场上冉冉升起的蘑菇云……一时间,他成了举国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他被人们誉为 “原子弹之父”。
    然而,面对成功和荣誉,奥本海默的心情却是苦涩而复杂的。科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求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然而,原子弹的研制,却很难与此目标相一致。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面前,科学家们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有对于其未来前景的难以抑制的恐惧和担忧。
    故当原子弹试爆成功时,奥本海默就已开始“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点惊慌失措”了,并在心中浮起了“我成了死神,世界毁灭者”的感觉。特别是当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掷下以后,他心中的罪恶感就愈发难以解脱了,以至于身为美国代表团一员的他,竟在联合国大会上脱口而出:“主席先生,我的双手都沾满了‘鲜血’。”气得杜鲁门总统差点当场背过气去,大叫:“以后不要再带这个家伙来见我了。无论怎么说,他不过是制造了原子弹,但下令投弹的人是我。”面对记者,奥本海默则坦言:“无论是指责、讽刺,抑或是赞扬,都不能使物理学家摆脱本能的内疚,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这种知识本来不应当拿出来使用。”
    那是一场早已预约的对话,双方原以为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却在一阵阵的沉默和尴尬之后,不得不匆匆结束了。对话的一方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另一方则是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点半,在总统办公室里,主人自信地谈论关于核武器的观点,客人则在一旁不安地扭动着双手—在遇到压力时,奥本海默一贯如此。
    或许是注意到了客人的神情,杜鲁门总统俯身想听听客人的意见。不料,奥本海默只是平静地说,“我觉得我的手沾满了鲜血。”他的这句话,顿时激怒了杜鲁门,他回应说:“血在我的手上,让我去操心吧!”
    两个多月前,原子弹摧毁了日本的两座城市,也为美国换来了战争的胜利。谈起原子弹的威力,美国政客们乐此不疲。但在奥本海默和他所领导的不少科学家心里,留下的更多是死亡的阴影和焦虑。
    1946年7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珊瑚岛爆炸了第四颗原子弹,奥本海默受邀观看。他不仅拒绝了,还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试图说服总统放弃这次核爆炸演示。总统看过之后,在信上写下了“他是爱哭的科学家”一行字。这封信也让“原子弹之父”和总统彻底分道扬镳了。而奥本海默的悲剧,也就在这时开始了。
    1947年,杜鲁门组建总统顾问委员会,他让委员们自己选出主席。在当年1月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上,奥本海默被选为主席。
    不过此时,奥本海默已经意识到,自己已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监听和监视。

                            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

    早在1945年,奥本海默就曾写过一份有关氢弹的秘密报告,他说“我以为我们不应该再在研究氢弹这个问题上,耗费任何精力与努力”。但是5年之后,杜鲁门总统不仅定下了研制氢弹——这个比原子弹还要可怕的巨大的杀人武器的时间表,并禁止所有科学家公开讨论这个决定。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失望,一度考虑辞去顾问委员会工作,他认为这“触及了道德上的根本问题”。
    1953年,当艾森豪威尔将军接替杜鲁门成为第34任美国总统之时,正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之日,五角大楼竟以奥本海默早年的左倾活动和延误政府发展氢弹的战略决策“为由,对他提起了诉讼,甚至怀疑他是苏联间谍。
    听证会从1954年4月12日开始,整个过程几乎是对奥本海默的一种羞辱。4月18日复活节的晚上,奥本海默的好友、原子能委员会的前任总顾问乔-沃尔普一再地劝告他:“离开这里,不要再继续了,我觉得你是不会赢的。”
    爱因斯坦也来到奥本海默的办公室。他认为他根本“就没有义务使自己成为这场政治迫害的受害者”。“如果这就是国家给你的回报,那你就该转身离她而去。”但是,奥本海默仍然决定要留下来。他说:“爱因斯坦他们不理解,我对这个国家的爱正如我对科学的爱一样深。”
    沃尔普的判断很快就得到了印证,调查委员会判定奥本海默有罪。
    尽管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等报刊上,几次三番地“抗议美国政府迫害原子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尽管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158名科学家联名抗议对奥本海默的审讯;尽管在听证会上作证的大多数科学家都指出对奥本海默只是对国家的核政策持不同意见,而并非苏联间谍,是故判其有罪是对民主基本原则的践踏,真正的国家安全必须建立在对像奥本海默这样的知识精英的信任和使用上,但原子能委员会和其所属的保安委员会仍然决定取消奥本海默的安全特许权,从而彻底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和借助于原子能来寻求国际合作与和平的政治理想。
    被解职后,奥本海默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他的声援,认为他是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直到1960年,约翰•肯尼迪成为新一届美国总统后,奥本海默的案子才被翻了过来。
    肯尼迪总统原打算将1963年度的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费米奖和5万美元奖金亲自授予奥本海默,以表彰和肯定他在原子能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但不幸的是,就在授奖仪式的前10天,也就是1963年11月23日,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了。但是授奖仪式还是如期地举行了,新总统约翰逊,还是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出席了授奖仪式。
    当奥本海默走向主席台时,由于年老体弱,他打了一个趔趄,约翰逊总统见状,赶忙伸出手去要把他扶住。奥本海默却推开了他的手,说道:“总统先生,当一个人行将衰老时,你去扶他是没有用处的,只有那些年轻人才需要你去扶持。”最后,奥本海默又对约翰逊总统说:“我想,今天的仪式是需要您的胆量和宽容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光明前景的预兆。”但这只是形式上恢复了奥本海默的名誉,他仍不被允许介入军事秘密。
    1966年,奥本海默宣布退休,次年2月18日,他终因喉癌在普林斯顿去世。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对自己一生中所追求的目的,做了以下精彩的阐述:……我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尽一切努力,帮助他人……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能力,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在奥本海默去世后的悼念仪式上,他的一位同事回忆,在被调查期间,他也曾问奥本海默是否想过到国外定居。但奥本海默眼含热泪回答他:“见鬼,我偏偏深爱着这个国家。”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66期,摘自《青年博览》)

责任编辑:张亚西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